大谷翔平—日本對貝比魯斯的答案!?
- Benjamin Yang
- 2015年8月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本週稍早日本職棒歐力士水牛在神戶球場迎戰日本火腿的比賽,6局上半在追平分在二壘的情況下,火腿把他們在板凳上的最好的球員派上場代打。為了不想讓情況變得更糟糕,歐力士決定故意四壞球保送(敬遠)這位打者。最後他們也成功解決了下一棒的中島卓也,最後也贏得了這場比賽。
對於日本球迷而言,歐力士的選擇刻意閃掉大谷翔平,並不是一個太令他們意外的決定。在去年他職棒生涯的第二個球季,他在僅僅212個打數中,繳出了打擊率.274和10發全壘打的成績—這或許並不是聯盟裡面最出色的成績,但這份成績單是在兩場以投手身份先發的比賽中,已打者身份上場所繳出來的。
大谷翔平,這位去年才滿20歲的球員,在該年球季成為自1918年的「棒球之神」貝比魯斯以來,世界棒壇第一位能夠達成單季「十勝十轟」的球員。
以右投手身份註冊出場的大谷主要一周以先發投手身份出場一次,沒有上場投球的比賽,則擔任外野手或是指定打擊。他這種不常見的「二刀流」在今年賽季持續上演,儘管他目前在打擊上面的成績並不理想—打擊率
.179,外加3發全壘打。
但每六天當一次投手的他,在投手丘上的表現就很難讓人不注意他了—他目前以11勝(1敗)領先所有日本職棒的投手,防禦率1.79也是全聯盟最低,奪三振則有124次。
「如果我在星期天先發當投手,除了星期一是休兵日之外,周間就會擔任野手,禮拜五兩者都有可能,周六就專心以投手身份練習,周日再度先發投球。」大谷在被問到自己一周的工作內容時說道。
這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出賽模式,是火腿隊說服大谷留在日本的一大關鍵。
2012年高中畢業後,大谷翔平便發表了「大聯盟宣言」,要國內12支職業球團不要在選秀會上選他,因為他計劃要直接進入美國職棒的體系打球。在其他原本有意願的球團就此打退堂鼓的情況下,火腿隊還是很大膽的在第一指名選了大谷。
「老實說,當我知道自己被選中的時候其實有點失望,因為我本來就已下定決心到美國打球,」大谷坦誠,「但他們後來提出了這個可以讓我繼續同時享受兩樣我所熱愛的投球和打擊的『二刀流計劃』。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在職業棒球有可能發生,當時大多數球團都把我定位成投手,我自然也以為我就會以投手身份進入職棒。這個計劃的確讓我感到很有興趣。」
而大多數人也認為,這份計劃包括了對大谷未來赴美發展的承諾。根據日本職棒的規則,到了2021年,大谷翔平便能取得國際自由球員的資格。但在這之前,母隊,也就是火腿隊,將可以透過「入札制度」(posting system)把他送到美國職棒的球隊,入札金最高兩千萬美元,一個大谷翔平99%會點頭的價錢。
去年秋天的「日米野球」(美日職棒明星對抗賽)中,大谷翔平只有上場投球,沒有打擊。在球數限制的情況下,他先發以68球投滿4局,送出7次三振。這7次包含了用每小時99英里的速球讓光芒看板球星Evan Longoria揮空,89英里挖地瓜的指叉球讓該年國聯打擊王Justin Morneau揮空、然後又上述兩種球種讓道奇強打Yasiel Puig兩度拎著球棒走回休息區。
「總得來說,他的身高(193 cm)和他速球的尾勁讓我想起遊騎兵隊的達比修有,」Longoria說「在美國我們並不常看到這麼年輕的小孩,我是說這麼年輕的『男人』,可以成為一個球技那麼純熟的球員。」
出生在日本東北岩手縣的大谷,在高中畢業前都待在那裡。有別於田中將大、達比修有、松阪大輔這些在高中時期就在甲子園發光發熱的球員,大谷在校期間,從未打進過真正的甲子園大賽。然而,他仍在高一那年的首輪比賽中,以一顆99英里時速的火球,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包括美國職棒的球探們。
在高校期間,包括遊騎兵、紅襪、洋基、道奇等美國職棒球隊就已經在關注大谷。他自己也說,就是當時一個美職球探的讚美,讓他開始對日本海岸線以外的地方產生想像。
「第一個注意我的並不是國內的球團,而是大聯盟。」大谷說道,「我本來認為一定要先有非常卓越的數據,才會有大聯盟球隊開始注意你,但那也只是我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在我才正要開始成長的時候。當時能被球探注意,真的讓我很開心。」
但「二刀流」到美國後還可行嗎?前紅雀隊的Rick Ankiel 是40多年來唯一一個在大聯盟在投球跟打擊都各有一年以上資歷的選手。但Ankiel是在患了「頭球失憶症」之後,才棄投從打的。在單一球季中又投又打,除了大谷翔平以外,地表上沒有聽過第二人。
幾乎所有人,包括大谷自己在內,都認為自己最後還是會專任投手。不過,2015正好是前日本球星野茂英雄正式與道奇簽約,進軍美國的20週年。在他之前,大家都不認為日本投手能在美國職棒生存…但野茂最後在大聯盟的12個球季中,拿下了123勝,包含兩場無安打比賽。在野茂赴美的20年後,貝比魯斯達成單季10勝10轟的將近100年後,要達成像他們那樣的豐功偉業,對大谷而言,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原文報導:華爾街郵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