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難成氣候但足以左右戰局:美國大選「第三黨」發展史 (1)

  • 作家相片: Benjamin Yang
    Benjamin Yang
  • 2016年8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今年美國大選兩黨最終提名的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和希拉蕊(Hillary Clinton)都深陷不少爭議、好感度偏低的情況下,兩位所謂「第三勢力」的參選人:自由黨(Libertarian Party)的強森(Gary Johnson)和綠黨(Green Party)的史坦(Gill Stein)相較於過去多數的第三黨候選人,可說是多了不少的關注。其中,根據NBC News和華爾街日報在7月31到8月3日這段期間所做的民調 結果顯示,強森在全國有10%的支持率,而試圖延續「桑德斯炫風」的史坦則有5%。

美國歷史上除了第一任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為無黨籍外,從來沒有過所謂的「第三勢力」的候選人在總統大選中獲勝。不過這些「第三黨」候選人的存在,往往卻能左右最終大選的結果。Chutzpah哈茲帕講堂為大家整理出四位在美國歷史上曾經影響最終選戰結果的第三黨候選人,第一集為1912年的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

1912年,一個沒有電視也沒有廣播、只有男人可以投票的年代,出現了一場前所未見的總統大選:一位前總統和現任總統同時參選卻雙雙落選。

美國第24任總統、也是第一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在1908年卸任之前欽點了當時的戰爭部長(Secretary of War)塔虎脫(William Howard Taft)為接班人,並全力為後者輔選,希望他能延續自己的反托拉斯政策(Anti-Trust,不允許大企業以壟斷手段妨礙市場自由競爭)。但本來答應沿用羅斯福內閣成員的塔虎脫卻逕自更換內閣成員,政策上的理念也與老羅斯福的想法漸行漸遠,也讓這位已卸任的總統決定在1912年的總統大選共和黨黨內初選中出馬挑戰現任總統。

不過當時美國的黨內初選制度還在發展階段,共和黨只在14個州份舉行初選,且投票結果並不一定等同於最後黨中央就提名人選的決定。而老羅斯福雖然贏得了初選,但當年於芝加哥舉辦的共和黨全國委員會還是決定提名尋求連任的總統塔虎脫。

忿忿不平的老羅斯福也就此號召支持他的共和黨員一同籌組進步黨(Progressive Party)。而該黨也因為老羅斯福的一句「我覺得我壯得跟一頭公麋一樣」("I'm as fit as a bull moose")獲得「公麋黨」的暱稱。

老羅斯福在這場選戰中提出了多項改革內容,當中包括允許婦女投票、禁止童工、設立最低薪資(minimum wage)、限制企業對競選活動的捐款和保護自然資源等,雖然獲得不少工會的支持,但這在當時的時空背景還是相對「激進」。塔虎脫就曾形容老羅斯福是「恐怖的自大之人」(dangerous egotist)和一個「蠱惑民心的政客」(demagogue)。而民主黨的候選人,紐澤西州州長威爾遜(Woodrow Wilson)相較之下打的是安全牌,採取比較中間的立場,包括主張保留種族隔離制度等。

最後大選結果,在共和黨票源分裂的情況下,民主黨的威爾遜以41.8%的得票和435張選舉人票輕鬆獲勝,老羅斯福以27.4%排在第二,尋求第二任的塔虎脫則是拿下23.2%屈居第三。

雖然老羅斯福沒能重回白宮,但他在這屆大選的成績已是美國史上第三黨候選人之最。而威爾遜,就如我們都知道的,在他接下來的總統任期中帶領美國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提議成立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但也因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isolationism)沒能讓他自己所領導的國家加入,當然也埋下日後國聯沒落、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資料來源:

下集預告:1968年民主黨分裂,尼克森得利


Comments


Featured Review
Tag Cloud
留言板板

© 2015 by Chutzpah.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